周五上午接到好友马二的电话,说铁哥们也是古玉爱好者铁拐李淘了支带字的玉簪,让晚上过来到他家一起鉴赏下。其实我对翡翠虽然喜欢也过手过一些,但论起鉴赏的眼力和深层次的功夫,还得是马二。人家是最早百度贴吧老翡翠吧的吧主,过手的老翡翠无数、且这两年又参加了由众多名师传授教导的故宫古玉翡翠研修班,大量过眼过手一般人毕生难得有缘一见的皇家用玉、宫廷造办处出的珍宝等~眼力和水平自然更上一层楼了!因为疫情也好久没聚了,好在通州最近比较安然,借此机会也可长长见识。于是,晚上匆匆吃了点东西就往马二家走去。
?进到马二家书房一看,铁拐李早就到了。只见红木罗汉床上铺着一块绒布的小方桌上一个红缎子锦盒旁,放着一支白色的玉簪。“就是这件”铁拐李说。我把金黄锦缎靠垫往后挪了下,盘腿坐上罗汉床,眼睛却一直没离开玉簪!因为漂亮的白色玉簪上隐隐看到五个秀美大气幽雅的文字……我坐好,迫不及待但又小心翼翼地拿起玉簪(因为以前有多次,自己一时的粗心把几件玉器、木雕都摔残了,想起来都心痛!)。“这是白翡翠不是玉的”铁拐李补充了一句。
?“还真是的!猛一看我一直当白玉的呢”我说。有朋友可能会问,那上午马二不是说淘到了一支玉簪吗?怎么成翡翠了?其实马二说的一点没错!石之美者为玉。古时四大名玉是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和辽宁岫岩玉。著名的和氏璧就是陕西蓝田玉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疆域的变化和拓展特别是对各个玉种的对比、特性的深入了解,就有把新疆和田玉等和田玉称为真玉、其他蛇纹石类称为珉玉之说。到了翡翠进入到中国并盛行开来后,人们又把九千年以来中华文明的核心物质载体、具有辟邪护体镇宅等、浸润到国人骨髓里视为圣物的美玉,根据其物理硬度特性分为软玉和硬玉,新疆和田玉等传统玉石为软玉,翡翠为硬玉,都属于美玉范畴!因为传统玉石里相对较硬的新疆和田玉山料硬度一般为6.0,籽料6.5摩氏硬度根据硬度不同矿物组成的不同也许还能高点(辽宁岫岩玉籽料也就是河磨玉和贝加尔玉与之相当),但一般都低于摩氏硬度7.0的翡翠!翡翠与水晶、玛瑙硬度相当。
??拿着玉簪,我上眼仔细观瞧,这是一支通体白色翡翠做的带较大弧度的宽双尖发簪,玉质熟润、包浆清亮,初看就给人一种大气雅致又不俗的感觉,一是通体白色翡翠的少见,更主要的是在簪子内里处,刻有寒玉簪秋水五个精美秀雅大小适中的字,泛着幽幽的宝光!“难得的是这几个字呀”这时端来沏好茶的马二说。铁拐李说……“我就是冲这几个字买的!可买了后有说原刻有说新刻,让我心里打鼓呢”。“有一个同行朋友说,前一阵大拍上拍了二百多万的一件青白玉陈设大玉器上面刻的乾隆御题都有人说是后刻的呢,何况这么小的一支玉簪呢!起码乾隆御题字得是玉白工精还得是重器大件!说的也有道理呀。”铁拐李接着说……“还有人说,那时候刻字都是给皇家重器上才下那功夫刻,宫廷造办处即使刻字也该找一个翡好或者翠好的,不是玻璃种起码也得是冰种吧哪怕是糯种白底青也比这通身白的好看呀!我也觉得说的有点道理,心里拔凉拔凉的啦!”。我也觉得说的不无道理!
??虽然看起来素雅精致别有一番韵味,但毕竟看起来也不象带翡带翠的那么艳丽漂亮,那为啥要下这么大功夫刻在貌似平素无华、普普通通的这么小的女人用具上呢?而且要刻也应该刻在簪子外面让人能看见呀!”马二在仔细看了半天玉簪后慢慢说道:“那时候宫廷在玉上做字特别是刻字的确很费功夫,一天最多刻两个字而且一般就是宫里的玉器落款用的多。一般上午吃完早饭,神完气足,精力充沛的时候刻一个,吃完中午饭休息一会儿再刻一个,极其耗精力的。你俩刚说的话归根结底,就是想通过那些看似有理的话来断定字不是原刻!而这里面我认为有几点弄混淆了……
?一是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去看一件老物件的美与不美,要用历史的那个时代的审美去看当时的物件;
二是做字的不一定非得是宫廷造办处去做。
三是大件器物不一定就有多重要,小玉器不一定就不金贵!自古以来,活人佩戴的玉器比如西周的玉组佩、战国组玉佩、明代玉组佩,唐宋辽金元明的玉带上的玉器都很重要和金贵,要是头上戴的那不更贵重吗?
?要完全整明白还得从翡翠的历史发展上说起。
翡翠一词最早早出现在汉代,原意是指一种羽毛颜鲜艳的小鸟。“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这是东汉年间许慎《说文解字》对翡翠二字的解释。后来,古人将这两个的饰物。大概到了宋代,翡翠二字合并,用来描写碧绿绿色的碧玉,这时的“翡翠”两个字所说的玉,是硬玉的结晶体,因主要产于缅甸,故又称为缅甸玉。翡翠的英文名称为Jadeite。意为佩戴在腰部的宝石。在明末翡翠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但没有引起国人的重视和喜爱,影响和用量都不大。乾隆年间,缅甸因战败不得不俯首称臣,进贡了大量的翡翠,对国人的影响有所扩大但乾隆还是喜爱玉器。纪昀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中看到这么一段内容觉得很有趣:“记余幼时...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
?成书于清道光十九年(年)的《玉纪》一书中,则仍以“翠”为石。从上所述可以知道,从明末直至清代中期的士人眼中也无“玉”的地位,只是作为玉的补充珍宝,处于辅助次要地位。直到清中晚期,特别是慈禧太后特别喜爱翡翠,使得文武百官、王公大臣争相效仿,才使得翡翠正式步入历史舞台、使得她对国人的影响和用量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清代早中期,新疆和田玉特别是白玉地位高,翡翠地位低下。因清早期玉路还没有打通,新疆和田玉特别是白玉还很缺少,所以翡翠里只有可以替代白玉的白色翡翠地位显著价值高!另外,有字的玉器路份非常高,所以这件白翡翠的双头玉簪在当时价值不菲、地位高,不是一般人有资格能戴的!这就是要用历史的、同时代的审美去看一个老物件的具体实例。其实仔细看这支玉簪,虽平素无华,但通体浑然一色、玉质熟润,一处还微微带点黄沁,字体秀雅大方、文字意境充满美感、颇赋诗意;白如千年坚冰,用寒玉来形容,把一捧青丝比喻成秋水,用寒玉簪动一泓秋水~~~多么美妙的氛围啊!
?大美至简、大美若素,显得十分的贵气沧桑!刚说到为何不把字刻在玉簪外部,因为玉簪戴在脑后发髻,若字外露惹旁人好奇近前仔细观瞧~难以想象,也不符合封建社会美人矜持内敛自重的心态思想!”听的我和铁拐李频频点头,暗暗佩服!马二喝了口茶继续说道:“玉器上刻字是最难的,既要认出来,还得有书法的笔意,刻字应该有好几种方法,一种是砣刻,另一种是用比较尖锐坚硬工具刻划。还有一种是敲击一些小坑,然后用这些小坑点儿组成一个笔画凑成一个字。第二种那种刻画的一般就是宫里常用的那种刻御题诗或者底款。第三种主要用在一些琉璃器上。最后一种就是减地法。与刻阳文印章相同”。这支玉簪我认为是清早期或者中期的,除了可能是宫中用品以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宗室、王府里的诰命夫人,或者郡主、格格等,有生性浪漫、聪慧乖巧的额娘制作这件作为心爱宝贝的公主陪嫁也不是没有可能。也有可能皇后赏赐给诰命夫人的也未可知”。“哥们”马二对着铁拐李说:“这回你可真捡大漏了!”听到这里,我和铁拐李由衷的佩服马儿的见识,暗暗地竖起大拇指!……老翡翠吧主不是白当的,故宫研修班不是白上的!把铁拐李高兴的咧开大嘴直笑。
?不知不觉已是午夜时分,告辞出来,已是满天繁星,月光如水……如秋水!披星戴月各奔东西,蓦然发现,仿佛开心中的铁拐李兴奋的腿也不跛啦、哼着正流行的那首歌~听闻远方有你,渐行渐远消失在夜幕中……
(本文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好友望云堂先生的热情相助和鼎力支持,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壬寅仲夏下浣之三日申时
午后于暂得堂书屋
温馨说明:1、故事纯属虚构、文章纯属爱好,只为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交流、开心,一笑而过,不必太认真!同时因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本人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