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两件事让年轻人很破防。
第一件是央视网亲自下场,批判现在流行的“孔乙己文学”。
所谓孔乙己文学,源于网络上的一个梗。
有年轻人在网上吐槽:
“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如果我没有上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几句带着自嘲的牢骚,迅速引发无数人共鸣,纷纷抒发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和心酸。
这其实无可厚非,经济下行,内卷严重,一边是每年千万级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萎缩的就业岗位。年轻人的压力与日俱增,总要有个泄压口。
正常的牢骚也是舒缓心理的一种方式,不能算负能量。
然而有媒体看不惯了,泄压口?明明是歪风邪气的源头,给我堵上!
不长的一段话,看似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给年轻人指明了突破困境的方向,实则说教味十足,满是居高临下的傲慢,与“何不食肉糜”的荒诞。
媒体犯得第一个错误,是误读了鲁迅先生的本意。
鲁迅批判的是孔乙己本人吗?表面看是,实则非也。
《孔乙己》一文真正的批判对象,是僵化畸形的八股科举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对孔乙己本人,鲁迅明显是报以同情的,尽管这些同情伴随着指责。
孔本人确实颓废堕落,一无是处,自暴自弃又死要面子。然而是什么把他变成了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德行?
是那个冷漠、麻木阴暗,令人窒息的封建社会。
何况,孔乙己终其一生没考上秀才,在读书这个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颗粒无收。他是个失败的范进。
那些吐槽的年轻人们,大部分是点灯熬油确实考上了大学,满以为能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甚至一些农村的孩子,现实中连牢骚的机会都很少,他们还要想法在自己的老家亲友面前,维持一个读书有成,在外面“混得不错”的形象。
网上玩一下梗,已经是少有的发泄失望和落差感的途径。
同时,媒体在教训年轻人的时候,恐怕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处境。
大部分年轻人不是排斥劳动,端着架子不愿从事低端工作。
只是以现在的形势,一个大学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工作,跑去送两年外卖,或者干两年体力活,能否挣到钱不说,起码在职业生涯中已经被半淘汰了。
内卷如此严重,一个毕业两年却无任何专业工作经验的人,这样的简历哪个HR会看?哪个公司会要?
普通人的试错成本太高,抗风险能力又太弱,真放下架子去干体力劳动,只怕迈出去容易,想回到原来的轨道极难。
而且受了十几年教育,学了四年专业知识,转头去干不需要任何知识的工作,难道不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吗?
第二件事,是格力董事长董明珠鼓励年轻人下车间“打螺丝”。
对董大姐,我一直是很敬佩的,优秀企业家,女中豪杰,能力学识均是一等一。然而这次的发言,实在有点招黑。
我查了一下董明珠的履历,年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年加入格力,开启传奇人生。
也即是说,董大姐自己是没有任何下车间打螺丝的经历的。她对年轻人的鼓励,未免带着几分自以为是。
不过我相信她没有恶意,在她的认知里,进工厂并不是难以接受的事,只因时代不一样。
董大姐那个年代,在工厂打螺丝是有很强的优越感的。
那时候的工人是正儿八经的主人,工资高,福利多,而且特别稳定。
如果是大工厂,医院小学澡堂电影院,单位几乎把你的一切都包了。你打螺丝的时候,是不需要为生活发愁,不会为随时可能的失业而焦虑的。
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工厂有图书室文化馆,平时还有各种舞会和体育比赛,电影《你好,李焕英》里那场排球比赛就是很真实的写照。
当年工人的地位也很高,厂领导不可能像现在的电子厂一样,一个不高兴就把工人骂得狗血淋头。
尤其一些技术高的老工人,在厂里几乎是横着走,有编制有能力,即使站在厂长跟前也不会唯唯诺诺。
我们看七八十年代背景的电视剧,经常有老工人怼车间主任甚至厂长的情节,这丝毫不夸张,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特色。
至于社会认同,起码在农村人的眼里,工人是绝对的人上人。
哪家要是有个亲戚在城里当工人,绝对是个炫耀的资本。工人亲戚捎回来的糖果糕点旧衣服,会成为周边一大群邻居羡慕的对象。
农村漂亮姑娘嫁城里大龄男工的事例并不罕见,甚至大龄男工的父母都未必愿意,那时的商品粮户口和农村户口完全是两个世界的鸿沟。
在那个年代,去工厂打螺丝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你想去打人家未必收啊。
何况当年的工厂不比现在的流水线,一个大活人站在工位上十几个小时机械麻木地重复一个动作,丧失意识摧毁一切积极性,看似不重的劳动实则是漫长的精神折磨。
当年的分工没这么极端工具化,工人干活是实实在在能获得一些成就感的。
丰厚的收入,很高的社会地位,加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感召,虽然当年的工人很苦很累,但他们的精神状态,跟现在的电子厂工人完全不一样。
董明珠还是脱离基层太久,在她眼里,去工厂当工人就当吃苦历练,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殊不知,她认知中的工人,和现在的工人,除了字眼一样,其他完完全全是两个概念。
假如她说,自己愿意回到六七十年代下基层吃苦历练,而且能做到精神上很开心,这个我信;
可她要说,自己能在现在的电子厂里熬上几年,还一直保持吃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我是很难相信的。
毕竟,物质上的苦,大部分人咬咬牙都能忍受;精神上的苦闷和失望,却足以把人压垮。
说这些不是是古非今,时代是进步的,当下的生活比几十年前要好上太多,说天渊之别也不过分。
但人性是不变的,在一个人人讲奋斗吃苦的年代,必然有足以支撑人们去吃苦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而当年轻人纷纷喊着躺平的时候,必然是奋斗所带来的回馈不足,或者某种动力的缺失。
与其指责年轻人不能吃苦,不如想法为年轻人创造一个甘愿吃苦奋斗的环境。
我相信,大部分年轻人是不会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