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是颜色的两极。而且,是很难统一定义的两极。
▲《关山积雪图卷》(局部)
明文徵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对科学家来说,白色意味着包含了全部可见光的颜色。而黑,则是没有光。
但对画家来说,黑色却是由各种彩色颜料混合而成的一种颜色。可无论怎样混合,彩色颜料却无法创造出白色。
自古以来,黑色与白色,无论谁是起点,谁是终点,都是斑斓色彩里两类非常特殊的存在。
▲《墨松图》(局部)
明戴进故宫博物院
而在中国陶瓷的初创时期,白瓷一度是匠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对于古代尚不成熟的陶瓷工艺来说,将瓷器尽可能烧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宋定窑白釉花口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来说,陶瓷的釉色源于金属。
在不同火焰气氛和烧成温度的加持下,原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呈现出不同颜色。
进而,赋予陶瓷紫、褐、棕、红、黄、青......等美轮美奂的颜色。
▲辽黄釉凤首瓶故宫博物院藏
▲唐越窑系青釉印纹豆故宫博物院藏
▲明鲜红釉葵花式洗故宫博物院藏
天然原料中含金属物质种类较多。
因此,在古代想要将陶瓷颜色拿捏得恰到好处,十分考验匠人的制瓷经验与技术。
以铁元素为例。原料中铁含量超过2%时,瓷器开始出现青色。
铁含量上升到6%后,瓷器渐渐变为黑色。
若要使瓷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青,则需要将铁含量在2%到6%之间进行调整。
▲宋龙泉窑青釉盘口瓶故宫博物院藏
而烧造白瓷的过程,则可以说是一个追求“更少,更纯粹”的过程。
若想将瓷器烧得尽可能白,需要将原料中的铁含量控制在2%以下,尽可能除去多余杂质,使瓷器呈现出白色。
大约于北朝时期,中国匠人就已经可以烧造出相对意义上的白瓷了。而欧洲烧造出白瓷还要等到一千年以后。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这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这时的白瓷釉色普遍泛青,釉料中含铁量较高。
隋代时,中国白瓷烧造工艺已趋于成熟。
▲隋白釉高足杯故宫博物院藏
▲隋大业四年(公元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釉面光润,基本已不见闪青泛青的现象。
隋代白瓷的成功,对之后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等到了唐朝,白瓷可以说占了中国瓷器的半壁江山。
北方的邢窑,南方的越窑,“一白一青”,并驾齐驱,即形成人们常说的“南青北白”的局面。
这一瓷业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古代白瓷工艺的突破与成熟。
▲唐邢窑白釉壶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邢窑在五代时期逐渐衰落,定窑白瓷在邢窑白瓷的基础上异军突起。
邢窑的白与定窑的白略有不同,邢窑白整体偏微青,而定窑则大多是白偏淡黄。
左-唐邢窑白釉罐//右-宋定窑白釉瓜棱瓶
▲宋定窑白釉牡丹纹执壶观复博物馆藏
中国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任意一抹颜色背后,都是一段陶瓷工艺的发展史。
白,看似简单。但在这“将瓷器烧白”的路上,古代匠人走得并不容易。
也正因种种不易,中国陶瓷才名窑林立,群星闪耀。
五大名窑中,唯有定窑出白瓷。而且,不同于其他几大瓷器以素面为主,定窑是唯一一个以装饰见长的名瓷。
▲宋定窑白釉刻花里蟠螭外莲瓣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时,定窑流行刻、划花的装饰手法,至金代以后又出现了印花等工艺。
刻、划花,即在器物内外刻、划各种花纹图案。
由于刻划,瓷器表面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则薄一些,呈现出不同色调的白。
刻刀深处釉色深,刻刀浅处釉色浅,而具有了类似“浅浮雕”的视觉效果。
▲宋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早期,刻、划花题材以莲辦纹为主,有单层、双层、三层和变形莲辦多种。
北宋中晚期,还常见禽鸟、游鸭、游鱼等图案。
▲金定窑白釉刻双凫戏水纹盘
观复博物馆藏
印花,则是先将花纹图案刻划于陶范上,然后再将坯泥压于陶范上成型,使花纹印在器物里面。
定窑印花题材多样,以花卉最为多见,另有云龙、蟠螭纹等。
▲宋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
故宫博物院藏
精湛的刻、划、印等装饰工艺,使得定窑的白——素雅而有层次。
这种层次“似玉润而有珠光”,摄影技术并不能将其完全呈现出来。
苏轼曾写过一句“定州花瓷琢红玉”描写定窑白瓷。
定州花瓷,即定窑白瓷。琢红玉,有人推测即用定窑白瓷泡茶品饮。汤入白瓷,恰如红玉雕琢。
杯内刻花在茶汤的映衬下栩栩如生,就像月光下的溪水内藻荇交横。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品茗,也品定窑白瓷流光溢彩之美......
观复博物馆特推出——
此系列品茗杯目前共六款。
五款刻划花工艺:莲瓣盏、高莲瓣盏、柳斗盏、游鱼盏、游鸭盏。一款印花工艺:螭龙盏。
?
01
莲瓣盏
02
高莲瓣盏
03
柳斗盏
04
游鱼盏
05
游鸭盏
06
螭龙盏
5月14日-15日,观复定窑系列品茗杯限时优惠中,大家不要错过。
点击蓝字即可惠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