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全国各地文旅账号开始“上分”。
除了创意对垒,“听劝”也成了关键词。例如,福建泉州文旅连夜听从评论区意见,迅速给鼓楼前枯萎的绿植换新。而“水韵江苏”被指像澡堂名后,江苏文旅用作品回应争议。
面对这一波文旅流量,努力把线上流量转化成线下客源是各地策划人员的共识。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水韵江苏”全媒体平台负责人:既“不听劝”又听劝
梳理发现,全国文旅账号名有9个不带“文旅”
网友问最多的就是为什么不改名叫“江苏文旅”,简洁明了,大家一搜就搜到了。还会调侃“水韵江苏”像水利厅的账号。
其实从哈尔滨的线下旅游到“山河四省”的“卷”,迎接这波流量时,我们有一个总体的考虑。我们要跟水韵江苏总体的内涵调性相符合,主打一个以慢制快、以静打动。一方面肯定是要接流量回应热点,但是另一方面不用“题海战术”,仍然坚持突出自己的品牌内涵。
所以我们针对这个点设置了“水韵江苏主打不听劝”的话题,以我们原创的优质内容输出为主做出回应。
这个名称具有“水+文化”的内涵,“水”是物质表象,有江河湖海;“韵”指的是历史人文底蕴,有五个美的维度。我们发布了文艺的小作文,尝试解释名称内涵,也邀请了江苏本土的一些大V互动喊话。
既然讲兼容并蓄,我就拿出来这个格局,我们把全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官方文旅账号全部梳理了一遍,有9个不叫某某文旅或文旅某某,也是和我们一样主打地域特色,比如说悠游吉林、畅赏黑龙江、好客山东,百花齐放。
这个时候就能吸引来很多正向的、深度的评论,因为人们感觉到你不是为“刚”而“刚”,你不是为了“不听劝”而“不听劝”,其实你是有自己的内涵和格调的。
因为文化旅游,毕竟是文化在前,文化是根脉。那么是一味地去迎合,还是我们可以去引领,我更倾向于后者。
邀请“我姓石”原作者创作3条“我姓苏”
我们会沉浸式地在前台“泡”着,看网友的评论。高手在民间。
我们把网友的一些好的点子用上去,他们喊话说赶快让“00后”小编来运营,那我们明天就准备做“00后”小编的头脑风暴日常,然后不定期来进行一个输出。我们不仅有“00后”的小编,还打通我们省内的资源,比如邀请我们戏剧学校优秀的学生出镜。因为今年浙江红了一个越剧顶流陈丽君,其实江浙同是戏曲大省、文化大省,我们有很多资质不错的好苗子、未来之星。
既然要下场了,肯定我要先有一个比较短平快的入场方式,那就用喊麦。我们邀请“我姓石”的原作者,连续创作了三条“我姓苏”的视频进行全媒体平台的投放。其中前两条在调性上稍微有差别,一条更文艺一点,另一条朗朗上口一点。抖音网友偏爱更通俗易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