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大多数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是个会说故事的人,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他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爱
谈到莫言,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作品《红高粱》帮助张艺谋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强”。
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获诺奖的作家,弥补了多年来国内文坛的遗憾,也让全世界的读者更加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大多数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是个会说故事的人,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他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爱。
书中有许多精彩内容,里面有不少揭露人性现实的话语,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清世界的真相,进而活得通透,处世从容。《晚熟的人》:“人到六十,三钱不花,三亲不走”,这句话啥意思,有啥说法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人到六十岁以后,更是进入“耳顺之年”。所以在这个年龄里,一些事情好比过往烟云一样,不要再斤斤计较,事事争辩。
当然关于人到了六十岁,一位国学大师也这样说过:
人到了60岁,犹如正午的太阳到了傍晚,余光逐渐消失,只剩下天边绚烂的晚霞。
所以来说,如果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的话。那么人到了六十岁,就该随其自然了,不要再去刻意的拼搏,只是去享受剩下的美好日子。
对于这些,老祖宗认为“人到六十,三钱不花,三亲不走”,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我来说一下:
三钱不花:
第一,儿女的钱不花。
我大姑就是这样,我大姑今年80岁了,而我两个表哥也50多岁,也算是进入了中老年。
可是每每两个表哥给大姑钱的时候,大姑却从不接受,大姑说:
“你们拖家带口的不容易,干嘛要给我钱呢?我一个月有几百块钱的养老金,够吃饭的。”
不仅如此,大姑卖了羊后,还把卖羊的钱平均分给我大表哥和二表哥。
大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大姑又是无私的,因为她知道孩子并不容易。
所以根据我大姑的故事来说:
虽然父母花儿女的钱也是很应该的,但是一些会做人做事的父母,也是不愿意花儿女钱的。
毕竟是男人,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这样也是长辈的一种格局和胸怀。让子女们尽情的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味地去索取。
所以来说,无论是无论儿女的工作多么清闲,一些老人始终认为,儿女的钱是用汗水换来的,来的并不容易。当然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下,子女用钱的地方也非常的多,压力也非常的大。
老人觉得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也不能给儿女们增添一些负担了,这也是老人“舐犊之心”的真情表现。
所以一些老人无论多么贫穷,都要尽可能地给儿女留一些财产,这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第二,不义之财不花。
什么是不义之财呢,就是不属于自己的钱。但是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下,很多人经不起诱惑,对金钱上出现了敏感,并认为不义之财就是自己的。
殊不知,花了“不义之财”的背后,往往是一步步的深渊在等着自己。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看上去一副清官的模样,光吃碗炸酱面就吃了半个多小时,一副生活简朴的模样。
但是外表平静的他,内心却惶恐无比,因为赵德汉受贿数亿元,并把钱藏在柜子、床上,甚至在冰箱都塞满了钱,让办案人员惊叹不已。
虽然来说,赵德汉花了不义之财,但是赵德汉的后果大家也都知道,毕竟一些不义之财并不是说花就花的,因为在花的背后,是法律在等着他。
其实人到六十也是一样,迈入了退休的年龄,所以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不义之财也不是应该花,以免晚节不保。
第三,救命的钱不花。
总要为自己留一点路吧,其实人到了60岁也一样。
毕竟人到了六十岁,还可以去工作,还可以去赚钱,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提前透支自己的存款,而这个存款也算是“救命的钱”。
为什么呢?
其实大家都了解,人到了60岁以后,身体各方面都不如以前了,医院检查身体。
去医院看病,虽然也有医疗保险,但是也是要花钱的,尤其是得了大病的时候,更需要花更多的钱。
当然如果手里有“救命钱”的话,很多事情也就不慌了。可是如果没有,那么靠借钱,靠子女们拿钱,自然也就不那么痛痛快快了。
所以来说,人到了六十岁以后,什么钱可以花,但是要为自己考虑,却不能花救命的钱。
三亲不走:
第一,占便宜的亲戚不走。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愿意占别人的便宜,把这种占便宜当成自己的“乐趣”。
当然在亲戚中,也有占便宜的人。他们走亲戚的时候,总是从亲戚中顺走一些什么,好像是不赚便宜,就睡不着觉一样。
可是一次两次还行,如果是多次,那么这种亲戚的人品就很难说了,而这也是“人品不好”的一些亲戚。
所以遇到占便宜的亲戚,我们要远离才行,而60多岁更是如此。
因为60岁是“耳顺之年”,总喜欢听好听的话,而占便宜的亲戚往往讲的都是好听的话。那么久而久之后,就被一些占便宜的亲戚给“套路”了。
所以来说,人过六十岁,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多问儿女为好,不要和一些占便宜的亲戚频繁的去走动。
第二,比你有钱的亲戚不走。
其实亲戚也分为世界的,在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
“穷怕亲戚富怕贼,半夜叫门问声谁,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结远亲。”
所以来说,当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的时候,最好不要和一些比你有钱的亲戚去走动。
因为人都是讲究利益的,而亲戚也是如此,如果频繁的去一些富亲戚家,人家嘴上不说什么,可是心里却是有一些反感。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如果没有富亲戚有钱,那么在酒桌上也是特别的尴尬,六十岁以后更是如此。
毕竟在酒场上,很多亲戚都吹嘘自己的能力,如果没钱也是很难去插话的,显得很不自然。
第三,经常炫耀的亲戚不走。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亲戚,他们走亲戚的时候,除了炫耀自己,就是炫耀自己的子女如何如何。
仿佛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走亲戚的,而是来炫耀的。
所以说对于这种亲戚,我们过了60岁以后更不应该去交往了。因为60岁以后,朋友的圈子尽量变的少一些,不再是个三十岁、四十岁一样,去刻意的交往了,而是有选择地去交往。
当然这种经常炫耀的亲戚也是非常让人反感的。毕竟我们60岁了,身体各方面都不如从前,如果自己生气这种亲戚,这对于身体来说也是不好的,所以要尽量的去远离。
写在最后:
其实60岁以后,也是享受生活的时候,因此在这个年龄里,就不要事必躬亲了,剩下的事情,让儿女们去做。
但是在生活过程中,也要记住,“三钱不花,三亲不走”,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随其自然的表现。
莫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共收录了莫老从年到年的12部中篇小说作品,其中的绝大多数创作于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被称为“后诺贝尔奖时期”的作品,也属于“破魔咒”之作。
《晚熟的人》则是这12部中篇小说当中一篇小说的名字,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这也是莫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跟其他作品不同,他把自己写进了书中,里面的“我”就是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回到老家的所见所闻。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晚熟的人》作品里,莫言将自己多年来遭受质疑的心态和遭遇也融入了作品每一个故事都是世间百态的缩影,还是用他擅长的写法,让每一个阅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找到最初的自己。
这部《晚熟的人》充分彰显了莫言的才华,来自日本的前诺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看过《晚熟的人》后评价:我最欣赏的两名作家,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莫言!
这就是莫言系列作品的魅力,他的作品浅显易懂,但是最能抓住人心,懂莫言的人自然知道这是一位有着大才华的“艺术家”,可以说这部《晚熟的人》彻底奠定了莫言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他用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通过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无论你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中年人,如果你刚好喜欢莫言的作品,那这俩部真的值得你一看,让自己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莫言先生“8年磨一剑”的大作,也希望有你的支持。
在书中,莫言用12个故事,讲述了获得诺奖后八年的里里外外。
12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
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澡堂子、足疗室到网络空间。这一次,莫言的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前所未有的近。
读了莫言新书《晚熟的人》才发现,人到中年,需要保持活力,对生活的期待,特别是心态上的调整,当同类人心机用尽疲惫的时候,晚熟的人新的冲劲才开始发挥,不管是工作还是对待家庭都会保持更好的态度,才能过好生活。
晚熟意味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总是后知后觉、心智成熟相对比较晚、不能三秒钟看透本质,晚熟的人快乐的活在自己的世界。
早熟的孩子,他们的经历促使他们更懂事,更知冷暖,推动加快自己走出温室、舒适圈的步伐,快速的成长让他们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勇敢直面未知的未来。
晚熟的孩子好像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逼迫着快点融入这个世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达到想要的成熟程度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焦虑、落伍、孤独,陷入危机沮丧之中。
而《晚熟的人》会让我们觉得晚熟未必不好,还要做一个晚熟的人。
晚熟代表着心理状态的年轻、更多的思维创造潜力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现在活动价一套仅需99元,点击下方链接就可购买
道BB晚熟的人+生死疲劳莫言作品诺贝尔获奖者小店月销量52¥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