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子坤
编辑
董雨晴
如果你躺在成都的玉林片区,农贸市场就在楼下不到五十米的地方。早晨不到8点,你就会被喧闹声叫醒。趿拉着鞋子,睡眼朦胧地去楼下买一只包子,再沿着小巷,路过买麻辣兔头的长队,路过聚堆在街区花园下棋的老年人,路过静悄悄的校园和还未营业的咖啡店、酒吧、唱片店和独立书店,步行15分钟内,就触达满足一切生活所需的线下业态。
让生活在玉林的人沾沾自得的是,各年龄层的居民都能活得十分舒适、融洽。
这里随处可见新奇的潮流小店,但它们的邻居又那么“老派”:ESG主题咖啡店旁是盲人按摩,绿橘撞色的新式甜品店旁是红字化妆店,独立画家工作室和老面馆共用一块牌匾…
年2月,我住进了玉林八巷的一间老屋,落地的第一个夜晚,步行三分钟到达一家独立书店,那里刚举办完一场对谈活动,人群渐渐散去,只剩一小拨人,围坐在书店外的帆布露营椅上学扎染,每个人手上都或多或少沾了靛蓝色,“老师”正教大伙把用以隔绝出色块的橡皮筋扎紧一些,再扎紧一些。
当我偶然从忙碌的手上功夫停下来时,抬起头,越过停靠在路边的酱红色三轮蹦蹦,望见了街对面的茶坊。一个和街角这头热火朝天干手工的青年人们完全不一样的场景。
门口也摆了椅子,但是那种一躺下去能把人全部包裹起来的摇摇老人椅。店门口挂了透明的,常会在浴池澡堂门口看到的那种,因年代久远而微微发黄的塑料门帘,一条一条,把屋内模糊的人影切割出来。再仔细一点,就能听到,麻将碰撞的哗啦声响。裹了黑色羽绒服、戴着老头帽的大爷,背着手,也围在他的“老伙计”身旁,抿茶观战。
玉林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街之隔,两种业态。在玉林片区的每一条街上,新式门匾和老旧店铺,做了邻居,潮男潮女和老头老太,擦肩而过。那种自在、舒适的,让人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放松的生活气息,钻进发缝,贴浮皮肤。
直到离开了成都,我才体会到,北京人史雷(小酒馆的创始人)为什么说,成都给了他呼吸感。这是北京远给不了的。
“生活在附近”,不只是绘制在墙皮上的一句美好标语,它真实地发生了,发生在玉林。
或者说,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玉林是怎么做到,让年轻人重新回到线下的?
两个街区
站在十字路口,你朝马路中央望去,能看到明显的一段涂刷不匀的中间地带,颜色偏浅,路面也崎岖疙瘩。
这是成都二环内,武侯区和高新区交接的“两不管”处,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向我介绍,“玉林这片很大,各管辖区的改造风格也不一样。”
提起玉林,人们第一反应还是那首爆火民谣《成都》中的:“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在成都,以“玉林”命名的路、街、巷达0多条,但没有一条叫“玉林路”。歌词里,隐去了小酒馆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