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的“CODA试验”表明,在阑尾炎治疗中,虽然抗菌药治疗效果不劣于阑尾切除术,但接受抗菌药治疗的10例患者中平均约有3例(29%)在90天后接受阑尾切除术,阑尾结石患者的阑尾切除术和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该研究成果于年10月5日在学术期刊上刊登。60多年前(年),报告称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代替阑尾切除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阑尾炎的标准治疗方法就是阑尾切除术。并且还进行了几个阑尾炎抗菌药物治疗的随机试验,但因重要亚群(尤其是并发症风险较高的阑尾结石患者)的剔除和患者数量少等原因,其使用非常有限。
美国10机构参加的实践性随机非劣效性试验
研究团队为了验证抗菌药治疗在阑尾炎治疗中不劣于阑尾切除术,在美国进行了10机构参加的实践性非盲随机试验(美国患者机构预后研究所推动)。
对象为急诊中根据影像检查确定为阑尾炎的英语或西班牙母语成人患者(年龄18岁以上)。被试验者随机分成抗菌药治疗组和阑尾炎切除术组。抗菌药组24小时内静脉注射抗菌药后至少口服10天药片。
自然预后是利用生活质量问卷(EQ-5D)(0~1分,分数越高健康状态越好,非劣效性公差为0.05分)评估的第30天的健康状态。干预预后包括抗菌药治疗组中90天以内的阑尾切除术病例和2个组中的并发症病例。在亚群中,按有无阑尾结石来分别分析。
抗菌药组中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41%是阑尾结石
年5月~年2月期间,登记了1,例阑尾炎病例(例有阑尾结石),分配至抗菌药组例(平均年龄38.3±13.4岁、女性37%),阑尾切除术组例(37.8±13.7岁、37%)。抗菌药组患者中51%住院,47%急诊后回家治疗,2%医院去家庭以外的地方治疗。阑尾切除术组中96%接受了腹腔镜手术。根据试验参与机构的报告,抗菌药组治疗依从性为90%,阑尾切除术组为99%。
30天时的平均EQ-5D分(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为:抗菌药组0.92±0.13分,阑尾切除术组0.91±0.13分,抗菌药组相对阑尾切除术组的非劣效性得到了验证(组间平均差异:0.01分,95%可靠区间[CI]:-0.~0.03)。在符合方案集分析(per-protocol)(0.01分,-0.~0.03)以及采用自然预后缺项值多重代入法的分析(0.01点、-0.~0.02)中结果也相同。同时,在有阑尾结石的患者(-0.01分、-0.03~0.02)和没有阑尾结石的患者(0.02分、0.~0.03)中,也显现出了自然预后的非劣效性。
抗菌药组中48小时以内接受阑尾切除术的占11%,30天内的20%,90天内的29%。90天内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中,有阑尾结石的占41%,没有阑尾结石的患者占25%。
抗菌药组中并发症几率为每例中有8.1例,而阑尾切除术组为3.5例,抗菌药组较高(率比:2.28、95%CI:1.30~3.98)。有阑尾结石的患者中(每例:20.2例vs.3.6例、比率为5.69、95%CI:2.11~15.38)抗菌药组并发症较多;而没有阑尾结石的患者中(同3.7例vs.3.5例、1.05、0.45~2.43)两组间并发症差异不大。
抗菌药组严重不良反应每例中4.0例,而阑尾切除术组为3.0例(比率:1.29、95%CI:0.67~2.50)。抗菌药组经皮引流频率也比阑尾切除术组高(每例中有2.5例vs.0.5例、比率:5.36、95%CI:1.55~18.50)、尤其是有阑尾结石的患者频率较高。此外,以两组中阑尾切除术患者为对象进行的分析中,抗菌药组的阑尾穿孔较多(32%vs.16%)。从抗菌药组整体来看,有阑尾结石的患者比没有阑尾结石的患者多(61%vs.24%)。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环境下,患者和医生需要不断考虑各个患者的特性和嗜好,考虑状况,这些数据在比较和讨论各种方式的优势和风险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