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几年前曾公布的一个统计数据,每年约有名职业运动员退役,其中约40%难以找到工作。年《南京日报》报道《中国运动员现状:近半数无编制45%退役后失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运动员在退役后的生活如此的不堪呢?
1、国家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体育法》规定:国家对优秀运动员在就业或者升学方面给予优待。该法条明确了享受优待政策的主体是国家优秀运动员,而普通退役运动员则被拒之门外。
各省都有相应的退役运动员安置办法,但安置保障对象多为获得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全国性比赛名次或获奖的优秀运动员,其他退役人员则只有自谋职业。在呈金字塔结构的运动员队伍中,真正在“塔顶”的运动员为极少数,且这部分运动员获得的国家奖励、个人商业性活动等收入相对较高,退役前普遍都能找好“下家”,即使不需要国家安置,自身能量足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真正需要的帮扶的是那些位于“塔中”“塔基”位置的普通运动员,其基本生存权、劳动就业权等需要国家公权力来救济。
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在国内现行的体育教育和培训机制下,只有极少部分人能走到金字塔尖,而许多退役运动员缺乏必要的社会生存技能,大多数都要再就业,其中张尚武现象就是中国畸形的金牌机器下的一个极端产品。
体操冠军张尚武曾因盗窃两度入狱,沦落街头卖艺乞讨。他说“如果说因为体育而改变了命运的,只有奥运会冠军。“可是奥运冠军又能有几个呢?多少人、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奥运冠军?一个男孩要从5、6岁,一直练到18岁才能有所成绩。这么多年来,国家体操队出的冠军屈指可数,也就是李宁、李小双他们,总共还不到20个。可是陪练的又有多少?”
2、只要金牌,不看过程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学者徐本立说:〝这些运动员是旧体制的牺牲品,在那种体制下,获胜是运动员训练的唯一目的。”这就是口诛笔伐的举国体制。所谓重在参与根本不存在,国人喜欢将体育与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希望相联系。为了获得金牌倾举国之力也是世所罕见。
曾有报道说,中国每枚奥运金牌平均成本超过6亿人民币,国家把“金牌”看作关乎国运的大事,“金牌”情结扭曲了体育的本质,也葬送了无数运动员的一生。
很多教练在训练中不尊重规律,高强度训练,导致很多运动员在退役后,还要拖着病态的身体度日。
退役后的运动员发胖速度,要比普通人快的多,如果无法及时克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训练项目,消耗大量的能量,食量也会比较大。上帝之手马拉多纳亦是如此,除了身材发胖以外,他的私人生活规律也变的非常不规律,这和他突然离世是有一定关系的。
年才力去世时,李海鹏一篇《举重冠军之死》引发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