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档案馆收藏了黄山书社年出版的《淮南煤矿志》,上面提到解放前后淮南煤矿的“两堂一舍”情况时,有三句话评价:“食堂:刚解放时,工人有地方干活,没地方吃饭;澡堂:解放前淮南矿区只有3个澡堂,水脏池臭,无人过问;宿舍:解放初期,工人睡觉没有床。”
持续改善职工生活后勤条件,是检验企业是否心中时刻装着职工的重要标尺。“翻天覆地”“今非昔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笔者深入淮南矿区采访“两堂一舍”历史变迁时,无数次听到的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听听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干部职工说说记忆中“两堂一舍”的故事,在今昔对比中,见证淮南矿区职工生活后勤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党委深入推进家文化建设,在把企业做殷实的同时,让职工充分享受发展红利的灼灼初心。
食堂之变
——从大锅菜没得选到品种多样挑花眼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煤业公司张集矿西井工区党支部书记马宏从该矿投产就在张集矿工作,他亲眼见证了20年来张集矿职工生活后勤条件的变化,尤其是食堂的变化最让他印象深刻。
据他回忆,张集矿投产后不久,为了解决职工吃饭问题,矿上先建起了一层平房“大食堂”。“大食堂”设施比较简陋,烧的是“大锅菜”。“大锅菜”什么样?“就是把土豆呀、豆芽呀、白菜呀这些东西,放在一个大锅里面烀,最后什么食材都给咕嘟得软塌塌的。”马宏一边讲一边比划。
其实在那个年代,“大锅菜”是淮南矿区各个生产矿井的“招牌菜”。年参加工作的谢桥矿运输区钉道队职工王怀贵,提起“大锅菜”也仍然记忆犹新:“大锅菜嘛,都一个味道,那时候咱们职工吃饭也没得选,就想着能填饱肚子就行。”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对职工餐饮需求的日益重视,集团公司各矿井先后对职工食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扩建,食堂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职工用餐的环境越来越好。“大锅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可口烧菜、特色小吃、花样面点,菜品种类丰富、应有尽有,不少职工笑称:“真是挑花了眼!”
菜品的选择多了,质量和价格就成了广大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