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1.掌握一个探究原则
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精神(包含“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二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2.把握两种常见题目的解答思路
(1)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思路
首先依据语境,解释表层意义;其次可由以下角度进行探究:
①总结与主旨或与作者情感相关的意思;
②总结与背景相关的意思;
③总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意思;
④总结与历史相关的意思;
⑤总结与文化相关的意思。
(2)探究思想情感意蕴的思路
基本思路是由材料到意义,即先看文本写了哪些材料(人、事、物、景等),再具体分析材料蕴含的不同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探究的角度同上面“探究重要句的意蕴”。
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四大情感意蕴物象不断地出现在散文和小说当中,那么它是如何成为破解文章主题的重要密码的?
1.写“物”最终是为了写“人”。
很多散文会把某个物象当作题目,如果弄不懂这个物象的内涵,那么肯定就无法读懂文章的主题。但是,学生要把握一点:无论作者写什么“物象”,只要是中心物象,那么作者最后还是会通过这个“物”联系到“人”。写“物”就是为了写“人”,“物”的精神品格就是“人”的精神品格。如《白杨礼赞》,写“白杨”其实是为了写那些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
2.通过“有形”的客观物象表达“无形”的观念情感。
有些文章你看它通篇写某物,似乎并没有把它当成“人”来写,即便是有“人”与它相关,但是它本身也并不具备“人”的某种精神品格。这种情况,作者很可能是通过“有形”的客观物象来表达某种“无形”的观念情感。如《窗子以外》,作者就是用“有形的窗子”来揭示“无形的窗子”,即“内心的束缚、隔膜”。
3.特殊物象暗示着人物的“命运”。
还有一些物象,在文章具有特殊的地位:要么作者用细节描写来表现,要么用反复描写的方式来体现。这类物象,它不是和“人的精神品格”相关,而是和“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如《秋雨》,文章中写到的“火团”和“秋雨”,则分别暗示了“因病夭折的女孩”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女孩”的命运,前者是“不断下降”,后者是“激烈壮观”。
4.中心物象寄寓着作者的““相思”。
大部分以某个物象作为题目的散文(小说除外),基本上都寄寓了作者的一种“相思之情”。作者通过回忆,写这个物象的种种特征和变迁,最终因各种原因“远离了它”,这样的文章就基本可以判断表达某种相思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写某种中心物象的时候,还会相应地提到某些人或某些事,在这些人和这些事的背后,也隐藏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如《月光白》,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记忆深刻的“月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代的回忆,里面提到了“堂哥”“父亲”,作者也寄予了某种情感,最终作者通过“月光白”表达了对故乡的相思之情。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中的芦苇
梅洁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
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说,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湿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肝、胃、肺叶、心脏什么的,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是芦苇。
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地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南大港农场。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走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
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回过头一想,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忧郁。
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幸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蛛、狐狸——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想到上苍对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想象亿万条魔虫“沙沙沙沙”啃咬之后的复生,想象冲天大火焚烧之后丝毫也不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选自《中华散文》年12月)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进而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B.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又体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
C.“原罪”一词本意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作者借用此说表达对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
D.“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补充说明“我无法说清”的缘由。
B.文中画线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形、声、色等方面描摹芦苇荡。旨在表现我国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之态。
C.“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真实可见,令人惊心动魄。
D.“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3.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在《人是根会思考的芦苇》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本文作者说“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这两处的“芦苇”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B
2.B
3.华北是拓荒者的代表,他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他见证了大洼变迁的一段历史,通过他的经历介绍那段拓荒的历史,让人们反思历史,同时思考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4.《人是根会思考的芦苇》中的“芦苇”是一种比喻,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因思想而高贵;本文的芦苇是自然物,它的高贵与尊严在于面对厄运顽强不屈的精神。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又体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错误,原文“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体现的是芦苇生命力的顽强。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