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医院看病。医生给他诊断完,开了处方,我去帮他缴费拿药。在排队的过程中,前面队伍中有一个女孩吸引了我的目光。女孩一头短发,一件纯色上衣,浅蓝色牛仔裤,一双白鞋。顿时觉得女孩很干净、清爽。不多久,朋友也下来了。他用胳膊肘,探了一下我问:你看前面那个女孩子怎么样?我说:你也发现了?你什么感觉?“干净!”他说。我们都心领神会,尽管都只凭借着外表,甚至连人家名字都不知道,就都承认是喜欢的类型。过了好几年,我竟还能记起这事儿。一个干净的人,竟然能留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魔力?干净,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气质。外表干净的人,确实有好的人缘。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其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而外在形象,是人们首先第一个注意到的重要因素。人是天然的视觉型动物。很多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很现实的。其实有很多此类的街头实验,同一个人在同样的场所,不同的形象打扮人们对其的态度反应是不同的。人们一开始就偏向于喜欢看起来干净、形象好的人,然后根据其言谈举止判断其内在品格后,再决定与其的亲密程度。知乎上有一条神回复:问:男性是更看重女性的相貌,还是思想?答:相貌决定我是否想去了解她的思想,思想决定我是否会一票否决她的相貌。所以也难怪现在有一种聪明地提法:考察一个人的品行习惯,要看其卧室;考察一家公司的管理文化,要看其洗手间。其实就是想知道,干净是不是真的由内而外的?我们都喜欢干净,更喜欢表里如一的干净。接下来看一张帅照吧。南开时期的周恩来认出是谁了吗?用现在的话讲,叫男神!绝对颜值在线。周恩来总理于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大立镜旁糊了张纸做镜子。每天早晚,他总是要到镜子面前站一会儿,很多同学感到奇怪,跑去一看,原来纸镜子上写道: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一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仪容端庄,从容干练,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秀外慧中,表里如一。干净,是一种自在的活法。众多女歌手当中,我最爱听王菲的歌。她的歌声空灵、清澈,宛如天籁。每次听见她的声音,我就觉得时间像有了脚,缓缓流淌,思想放空,心底干净。而这位红了这么久的歌后,她一身洒脱自在。她的感情故事,她的选择,也常被人们拿出来评论,感觉像一个传奇,而她本身就是传奇。王菲这几年很流行“断舍离”的生活方式,日本“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火爆世界。说穿了,其实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整洁简单,而干净是最基本的要求。住的干净,吃的干净,身心健康,如此而已,还需要些什么呢?干净,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名句。而莲花,被赋予了高洁独立的气质品格,成为世代文人墨客所喜爱的精神图腾。莲花荷花的美,真的是美到了一花、一叶、一茎。人们都爱莲,正是因为它的高雅与干净。诗人顾城说:一个人要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一个活得干净的人,是光明磊落,是忠于自己,是恪守本心。木心,这位人人认识,又似乎人人又不认识的诗人、画家,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一生:“局外人”的清醒,赤子般的干净。不少人说年是“木心年”,而真正很多人开始知道木心,是因为他的一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都走在了自己灵魂的前头。而总有人像一个“局外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哪有你,你这样好;哪有你这样你。”有人说,看木心的诗,首先就觉得简洁、干净,美到了每一个标点符号。这种干净的美,在这个时代,显得很独特,也很珍贵。至年,二十年间,木心几次入狱。坐牢期间,他受尽了折磨,还断了两根手指。关他的人想:“这小子肯定得爬着从牢里出来。”可木心出狱的时候,仍然干净敞亮,腰杆坚挺,裤子还有笔直的缝。木心作家梁文道看到木心当时的照片,不禁感叹:他神情坚定,精气十足,这完全不像是坐过牢的人啊。只有内心真正做到干净的人,才能在牢狱之中,依然坦然自若,志向高洁。没有一丝怨气,没有愤怒,也没有戾气,恪守着内心的诗意和审美。他一直对所谓的圈层和外界保持着“距离感”。思考独立,与众不同,一生都保持着清醒,并且干净。这种干净,由内而外。回到乌镇的木心说,自己能做的事是“长途跋涉后的归真返璞”。这份真,其实从未变过。这份真,是表里如一的干净。干净,是一种通透的智慧。很多人都听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禅宗故事。五祖弘忍大师想选择一位禅悟高深的弟子作为佛教禅宗的接班人,于是命所有弟子各写一首偈语,考察他们自己的悟境如何。首席大弟子神秀有一偈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他弟子都觉得高深至极,无人能比。慧能听后,觉得还差那么点意思,自己不识字,就请人帮他在大师兄底下写下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看到后认为惠能真正理解了佛法旨意,把握了求佛精义,于是当着他和其他弟子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句偈。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给他讲了经,并传了衣钵给他,慧能也就成了佛教禅宗的六祖。是不是像极了《西游记》里悟空拜师学艺时的情节?故事中的这两句偈流传甚广。内心的干净与澄澈,是一种通透的大智慧。正如晚年的白居易也学佛参禅,写到: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干净,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气质;干净,是一种自在的活法;干净,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干净,是一种通透的智慧。不知道何总原因,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想起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与《卧虎藏龙》一样,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入殓师有人评价说没有一个词语,能比“干净”更恰当地形容这部充满对死亡诗意的解释和人性终极关怀的电影。剧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极深:男主大悟的妻子在得知他的入殓师身份时,劝说大悟辞职,甚至提出了自己要回娘家,因为她认为大悟“不干净”。其实大悟一开始也是害怕跟恶心的,还在回家之前去澡堂把自己洗干净,消除身上接触尸体的味道,直到后来他真正理解了入殓仪式背后的意义后,才认定这份神圣的职业。我在听到最后悼念者表示感激,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美的一次”的时候,我突然很触动。更多的是可惜。为什么不能活得漂亮一些?一个人不能只是在最后死的时候,才被人觉得是最干净、最好看的时候。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在能起舞的日子,不要犹豫。要活得是自己,爱自己。去尽力做一个表里如一,干净的人吧。
真正让人欣赏的干净,是表里如一
发布时间:2024/6/2 13:52:11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