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八年后,莫言推出了小说集《晚熟的人》。
不同于之前的作品,这次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小说里。
他以“我”的视角,写获奖之后,自己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
有不断消耗他,却永远不知足、不懂感恩的表弟;有想从他口袋里骗钱的小学同学;有活到老、与他斗到老的远房堂兄……
莫言说:“当别人聪明伶俐时,你又傻又呆;别人权衡利弊时,你一片赤诚;当别人机关算尽,你竟然才开窍,仿佛那些年都白活了。
然而我所理解的晚熟:其实并不是心智上的低龄幼稚,没有哪个人真正天真如白纸,而是一个人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过生活的黑暗面,但依然选择纯良明朗。”晚熟,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意味着跟不上同龄人的脚步,落后与他人前进的步伐,但莫言所理解的晚熟,与他人不完全一致。
在莫言的眼中,晚熟不仅不是不好的现象,反而是一种值得赞扬的现象,晚熟并不是意味着在人生的进程当中,你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潜规则”后知后觉,受过教训后才长记性,对于自己曾经那些“愚蠢的行为”表示后悔。
其实,晚熟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智力相对于他人进化、成长的相对较慢,对于事物的认知相对较浅,晚熟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
莫言的成功靠的不是天才般的成就,而是靠着一步步勤奋的耕耘,从默默无闻到名闻天下,他这条路走得缓慢但踏实。
是的,积蕴十年,莫言带着《晚熟的人》回来了。
《晚熟的人》莫言告诉你:男人坚持“戒烟戒酒”,不是贫穷,而是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戒烟戒酒,是自我觉醒的过程。
戒烟戒酒是有难度的。很多人,发誓再也不抽烟喝酒,但是过不了几天,又会“忍不住”。每一次犯戒,都会导致“变本加厉”,比以前消耗的烟酒更多。
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十五年的抽烟史,戒烟的过程,有十一年。以此可见,烟瘾反反复复发作,变成了常事。
他喜欢抽土烟,味道很浓,想要戒掉,难度更大。更何况,他身边的人常常说:“男人嘛,有点小爱好,没啥。”
他在湘乡涟滨书院上学的时候,把同学们拉到身边,然后举起烟、抽烟的工具,砸碎了。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抽烟了,如果抽烟的话,同学们都可以把他当笑话。决心有多大,一目了然。
接下来,有同学蛊惑他:“忍不住了吧,抽一支烟吧。”果不其然,他没有忍住,又拿起了烟。
反复折腾了几次之后,能不能戒烟成功,连他自己都不自信了。
真正让他离开“烟”,是自我的觉醒。之后,写了《日课十二条》。“整齐严束,无时不惧”等克制自己的话,都在文章里。
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刻,“醍醐灌顶”。
烟酒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如果等身体垮了,再去戒烟戒酒,恐怕太晚了;如果等烟酒的陋习泛滥了,才想起害处,恐怕来不及了。
《晚熟的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当男人可以把烟酒都戒掉,说明他的意志力已经超过了很多人。这一点应用到工作和事业上,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随手丢掉的是烟和酒杯,真正丢掉的是“无知”。自己要做什么,说到做到,这是成就人生的根本所在。
第二,戒烟戒酒,是关爱家庭的表现。
喜欢抽烟喝酒的男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妻子把钱管得紧紧的,零花钱需要自己想办法。无奈之下,在屋子里翻找零钱。
床底下、柜子里、旧衣服的口袋里、抽屉里......都要看一看。零钱总是有的。
也有男人,悄悄打开了儿女的储钱罐,做了见不得光的事情。
把零钱凑在一起,也能买二两酒,外加一小瓶酒。
实在不行,就找朋友、同事聚会。在聚会的时候,总有人散烟,也能端起酒杯。
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男人,每天都去坟地,向祭祀的人讨酒喝,或者偷偷把别人的坟墓前的酒杯端起来,喝一口。
为了烟酒,男人使出浑身解数。看起来很聪明,其实会让家人很讨厌。
男人在家吐着烟圈,家人就会接受到二手烟;男人喝醉了,家里人很不放心。尤其是刚刚结婚的男人,总得考虑到年幼的孩子的健康问题。
也有一些家庭,因为抽烟喝酒的问题,导致矛盾不断。夫妻吵架,儿女夹在其中,不知所措。
网友“高冷圆月”给我留言说:“一年算起来,抽烟喝酒开支一万多,被妻子嫌弃得不行。戒烟戒酒之后,身体舒服了,夫妻感情更好了。更让我意识到,勤俭节约的好处。”
《晚熟的人》对于男人来说,烟酒少了,对于酒局饭局就没有太大兴趣了,回家吃饭的频率也高了。
在家庭方面,男人戒烟戒酒,一举多得——关于钱,关乎情。
第三,戒烟戒酒,是对社会规则的敬畏。
烟酒应该如何控制,自古以来,就有制度。
在古代,有祭酒的官职,也有祭酒的规则。如果破坏了,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当下,我们走到很多地方,都有“公共场所,严禁抽烟;喝酒伤身,切勿过度”的温馨提示。也有一些地方,对于研究是强行禁止的。
《晏子春秋》记载,某一天夜晚,齐景公提着酒壶去大臣晏子家,说“来,喝一杯”。
晏子说:“我管的是诸侯,如果不是和诸侯有关的事情,就不要深夜造访。”
齐景公去了大臣司马穰苴家。司马穰苴说:“我管的是兵马,如果不是外敌来犯,深夜不要造访。”
两位大臣拒绝了喝酒,齐景公不生气,而是很高兴。
很多事情,需要用规则去约束,而是不用人情去约束。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能戒烟戒酒的男人,把规则放在心中。一旦他所处的环境,不允许喝酒抽烟,就会立马停止,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比方说,在一个无烟单位上班的人,戒烟就是尊重制度。抽烟就是破坏制度,还可能导致失去工作。
《晚熟的人》做人,只要心存敬畏,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讲故事的人”莫言回来了。
莫言谈《晚熟的人》
这部小说,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部书里。
我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我跟小说里的这个莫言是在互相的对视,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有的时候他在小说里的表现也是我控制不了的,因为我在生活中也许不会这样做,但是在小说里他这样做了。
在书中,莫言用12个故事,讲述了获得诺奖后八年的里里外外。
12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
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澡堂子、足疗室到网络空间。这一次,莫言的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前所未有的近。
读了莫言新书《晚熟的人》才发现,人到中年,需要保持活力,对生活的期待,特别是心态上的调整,当同类人心机用尽疲惫的时候,晚熟的人新的冲劲才开始发挥,不管是工作还是对待家庭都会保持更好的态度,才能过好生活。
晚熟意味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总是后知后觉、心智成熟相对比较晚、不能三秒钟看透本质,晚熟的人快乐的活在自己的世界。
早熟的孩子,他们的经历促使他们更懂事,更知冷暖,推动加快自己走出温室、舒适圈的步伐,快速的成长让他们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勇敢直面未知的未来。
晚熟的孩子好像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逼迫着快点融入这个世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达到想要的成熟程度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焦虑、落伍、孤独,陷入危机沮丧之中。
而《晚熟的人》会让我们觉得晚熟未必不好,还要做一个晚熟的人。
晚熟代表着心理状态的年轻、更多的思维创造潜力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什么是好书?能够给人启发,让人有所得有所获的就是一本好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晚熟的人》就是这本好书。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不妨把这当成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你正处于上升期,那么可以看看掌声背后的真相,那些人那些事如何对待;
如果你现在处于困惑茫然阶段,那么不妨看看莫言如何面对挫折和嘲笑,相信从中你也能够找到解决对策;
无论你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中年人,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又刚好喜欢莫言的作品,那这部《晚熟的人》非常值得你一看,争做一个晚熟的人,让自己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
莫言先生“9年磨一剑”的新作,希望有你的支持。
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下单!
AYE正品生死疲劳晚熟的人莫言诺贝尔获奖者小店月销量56¥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