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永不死,只是淡出舞台。
今天,张瑞敏退位了。
年11月5日,海尔集团第八届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管理委员会和董事局,周云杰成为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受邀担任名誉主席。这位传奇的企业家,管理生涯从此落幕,一个时代也就此落下帷幕。但是他的研究生涯,还在继续,而且还会继续对海尔、对世界产生影响。张瑞敏是谁?
今天的年轻人对于这个名字可能一脸茫然。即便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也会有一种历史的恍惚感。
张瑞敏,似乎是一个很古早的名字。
他曾经创造巨大辉煌,享有中国当代企业家的最高盛誉。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们眼中所见、耳中所听、口中所传,都是马云、马化腾、雷军、王兴、张一鸣等人的名字。张瑞敏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一员,似乎已经像他同时代的同行朱江洪、何享健等一样,在江湖上只剩下传说,曾经的辉煌渐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但实际上,张瑞敏却始终还活跃在企业管理的第一线。和他同年创业的知名企业家里,王石早已让贤,柳传志也于去年退休,只有张瑞敏还担任着海尔的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职位。
甚至关于海尔,人们的认识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曾经它是国人的骄傲,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但今天我们在网上搜“海尔”两个字,却能看到“没落”、“衰落”等字眼;在知乎的“在海尔上班是什么体验/什么感觉”等问题下面,大部分都是负面的评论。
那么张瑞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海尔究竟是家什么样的公司?
张瑞敏究竟是应该被拉下神坛,还是应该被重新认识?海尔究竟是已经没落,还是依然风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张瑞敏,以及他一手打造的海尔。
01
我来
年,山东落入日寇铁蹄之下,可怜的山东百姓,在经过多次扫荡之后,生活日加艰难。
在渤海之滨的莱州,一个叫朱马村的小村子,老农民张维周一家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便让孩子们走了很多山东人曾走过的老路:闯关东。张维周的五个儿子,除了老五年纪太小以外,其他四个,都陆续渡海去了东北。
年前后,才刚刚十三四岁的老四张文科,也跟着大哥跨过渤海海峡,去到了公里外的大连,寄人篱下,当了裁缝店的学徒。
到年,日本投降,东北和山东都回到中国主权之下,张文科才终于回到山东。不过在莱州农村小地方,他从大城市学来的裁缝技艺也没有用武之地,就去了青岛,成为某服装厂的工人。
两年后,张文科年过20,在亲戚的介绍下,和离家30公里外东李家村的一位姑娘结婚了;又过了两年,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张瑞敏。
日后的资料会如此介绍:张瑞敏,山东莱州人,年1月5日出生,父亲为服装厂工人,母亲为纺纱厂工人。
然后,关于他小时候的事迹,就是一片空白。我们很难从任何公开资料找到任何关于他童年的描述,几乎所有对他的简介,都是从年他35岁开始。
对于他这种知名度和成就的人而言,这个现象极其罕见。何加盐研究了这么多牛人,张瑞敏是唯一的一个找不到任何小时候资料的人。没有自述,没有传记,没有记者的探访,甚至连坊间传言都没有。
我们唯一能猜测的是,他成绩应该不错,初中和高中都上了山东省重点中学:青岛一中。
张瑞敏雄心勃勃,想考一个好的大学。但年上到高二时,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大学也暂停招生,张瑞敏的求学之梦成为泡影。
当时大家都停课闹革命,同龄人都兴高采烈地搞大串联,张瑞敏也跟着参加了红卫兵,跑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故居。后来他母亲见时局动荡,不想让他到处乱跑,把他送回莱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
运动打烂了一切,其中包括青岛一中图书馆的窗户玻璃。张瑞敏和同学从破碎的缺口钻进去,捡出了一些书。这些书有巴金、茅盾,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契科夫。
在那个年代,大部分普通学生能看到的,除了教科书以外,只有“马恩列斯”。其他的书大部分都难得一见。所以这些从图书馆流出来的书,被他们包上书皮,偷偷传阅,成了张瑞敏那段时间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在后来张瑞敏不同场合的采访和演讲中,整个18岁以前的时代,唯一被他提起的,就是这一段。直到几十年之后,他仍然能清晰记得当初读的《套中人》的情节,更有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成为了他多次通读的人生教科书。
这一段读书时光,培养了张瑞敏此生最重要的爱好和习惯。直到现在,他在等飞机的时候、开会的间隙,都是手捧着一本书在读,每年读的书在百本以上,平均每星期要看两本。
年,张瑞敏高中毕业。那时候正常的高考已经停止,作为“老三届”的毕业生,大部分学生都上山下乡去了。张瑞敏由于是家中独子,按政策可以留城。于是他就进了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当了工人。
能进厂当工人,对于当时一个19岁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出路了。不过,对于一个聪明、好学,有抱负的年轻人而言,按部就班的工作,绝对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会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积蓄成长进化的力量。
用日后张瑞敏的话说:
到了社会最底层,从底层干起,我觉得这反倒成为我今天最宝贵的财富,这个经历可能比单纯的学历更重要。那个时候没人理你,就像美国人说的蘑菇定律一样,被放在最阴暗的角落,所有机会都靠自己来争取。(见《谈谈自驱力》,载《海尔是海:张瑞敏随笔选录》,张瑞敏,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这种动力之下,张瑞敏报考了一所业余大学。每天白天去厂里上班,晚上骑车跑很远到学校去学习。去过青岛的人就会知道,在山路弯弯、高低不平的青岛市内骑自行车,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这样的日子,张瑞敏风雨无阻地过了四年。
由于好学,善思,张瑞敏在建筑五金厂很快就崭露头角,不久就成为班组长、车间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副厂长。
年,33岁的张瑞敏迎来了人生新的转机,他被调入青岛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当副经理,专管技术改造。别看“副经理”这个名头似乎很小,但当时的副经理是正儿八经的干部,属于公司管理层,用现在的表述,实际上是副总经理。
家电公司是青岛市二轻局局属企业,下面还管着一堆下属企业。其中有一个街道办的厂子,名字叫“青岛电冰箱总厂”。
别看这个名字起得大,实际上它最初是生产电机、吹风机的,后来生产一种“白鹭”牌洗衣机,但是因为洗衣机质量太差卖不出去,转型,开始生产电冰箱,年2月更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
名字虽然叫电冰箱总厂,但是一没有先进技术(最初是仿造北京雪花冰箱),二没有现代设备,洗衣机不生产了,冰箱还处于起步期,没有开始大规模生产,厂子里的很多人每天无事可干,有的干脆溜达到旁边的火葬场去看火化。(见TheHaierWay,JeannieJinshengYi/ShawnXianYe,HomaSekeyBooks)
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国外技术的热门期。有关部门为了挽救这个厂,于年6-7月组织了一批人到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去考察,看中了联邦德国的利勃海尔冰箱技术和设备。8月,张瑞敏作为青岛家电公司专管技改的领导,与德方签订了引进技术设备协议。
但是当他志满意得地回国的时候,却发现他签订的协议基本上等同于一纸空文。
引进利勃海尔的生产线需要投入多万,除去政府扶持以外,厂里还需要向银行贷款多万,而当时厂里根本就没有任何还款能力,不仅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甚至还欠了万的外债。
张瑞敏从德国回来的时候,工厂的厂长正在要求调离,这位厂长已经是当年该厂的第三任厂长,前两任觉得这个厂就是一个巨坑,都是待了没两个月就逃离走了。第三任厂长也要求上级部门赶紧找人来替换他,并说“如果到什么时间不找人来代替,出了问题他不负责。”(见《张瑞敏:我一直都自以为非》张瑞敏口述,房煜邓攀采访整理,《中国企业家》杂志第9期)
张瑞敏其实只是作为上级公司领导来分管电冰箱这个项目,是指导和帮忙的。事情做不成,他完全可以直接放弃。反正他的职位和待遇又不会受任何影响。
当时二轻局的领导也很着急,技改做不做得成另说,最紧迫的是这个厂子连厂长都找不到人来当了。当时局领导也找了好多人聊,根本就没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
最后还是张瑞敏说:我来吧。
由这一句话开始,日后一个必将流传史册的神话,写下了第一行字:
年12月26日,张瑞敏就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这一年,他35岁。
02
两年
张瑞敏到电冰箱厂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底气。
当时厂里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厂子里只有一条土路,连水泥都没有,一下雨就变成泥塘,鞋子如果不用绳子绑住,就会被吸在泥里拔不出来;
厂房已经破破烂烂,门窗都已经破旧不堪,青岛冬天冷,工人们干脆把窗框和门板都拆下来,就地烤火取暖;
进入厂房,只闻到一股股骚臭味,因为很多人懒得跑到外面去上厕所,干脆就在厂房里就地解决……
一个摊子已经烂成这样,谁能拾弄起来呢?
除非是神。
张瑞敏也曾纠结、犹豫许久,他和老婆说道: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在那里如果干不好,我也回不了公司了。
他到厂里后,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并不是为了记录自己将如何改天换地,只不过是想着:如果哪天我失败了,我要让别人看到,这里确实是底子太差了,谁来都不行。(见《张瑞敏回顾二十年》,张忠,载《中国乡镇企业》,年第2期)
但他还是来了。
张瑞敏首先干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整顿纪律。
冰箱厂原本就有各种规章制度,但是都已经形同虚设。张瑞敏仿效刘邦尽废秦法,与关中百姓仅约法三章的做法,重新制定了十三条规定。我们且来看一看这十三条都是什么内容:
大家注意第10条,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劳动纪律需要专门强调这一条的,可能绝无仅有。
规定是有了。但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一家普通的集体单位面临的情况往往是:规定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如果讲出来不做,还是等于没有。
甚至不如没有。
而张瑞敏的不同就在于,他敢于铁腕整顿,不讲情面,不怕得罪人。
公布规定后,大家也没当回事。第二天,就有人在工厂偷了一箱零部件。
这样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多次,但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也没人去追究。但这次,工人们发现情形变了:上午人违规,中午吃饭之前,处分通告就贴出来了,而且处罚非常严重,用张瑞敏后来的话说,虽然我没法砸掉你的铁饭碗,但是起码可以把它砸烂一点。
这一下,就把所有人镇住了。
后来,张瑞敏干脆在工厂大门写恩格斯的一句话:
所有进厂者放弃一切自治。
第二件,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当时青岛的起步已经太晚了。国家早已确定好了40家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向国外引进技术的大门几乎已经快关闭了。而引进生产线、贷款、换外汇等,都需要各个部门的批准,要走很长、很复杂的流程。
很多人都劝张瑞敏放弃算了,说来不及了。但是张瑞敏就是不信邪,还是一趟趟往北京跑。
当时订火车票很难,而跑批文要盖章的事,却往往很急,根本没时间提前订票。张瑞敏常常只能匆匆跑到车站,买一张站台票混上车再补票,常常是一路从青岛站到北京。后来有经验了,出门会带上小马扎,挤坐在过道里。
更难的是如何从各个机关单位拿到批文、盖到章。那年头,去部委机关办事,是出了名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但张瑞敏一遍一遍地跑、一遍一遍地磨、一遍一遍地拍胸脯,最终一个一个地啃下来。
有一次,北京天降大雪,张瑞敏率队在某部跑外汇批文的时候,办事的人很不耐烦,让他们在外面等。于是,张瑞敏一行就在外面雪地里站着一直等。
几个小时以后,那个办事员偶然抬头往窗外一看,看到张瑞敏还站在雪里,头上身上都落满了雪。这人一方面深受感动,另一方面也觉得不好意思,当即就把字给签了。
就这样,张瑞敏硬是抢在引进的大门最后关闭之前,把西德企业“利勃海尔”的冰箱技术和设备给引进来了。青岛电冰箱总厂是全国引进冰箱项目的最后一个定点单位。
从年5月开始,来自利勃海尔的组件和设备,就陆续往青岛运了。先是运了5万台冰箱的零部件,在青岛组装、出售。年底,15条生产线的终于到厂,立马开始组装,年下半年正式投入生产。
第三件,为工人谋福利。
张瑞敏刚接手的时候,厂里根本就没有钱给工人发工资。设备还没进来,靠生产也暂时指望不上;找上级部门,即便可以解决一次两次,但是总不能一直找。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
他到工厂旁边的生产队去借钱。山东人豪爽好客,扶危济困不在话下,但有个前提,你得先让人能把你当朋友。而在山东,想让人把你当朋友,最快的方式就是喝。
生产队的人对张瑞敏说:借钱没问题,看你多能喝,一杯酒一万——据何加盐在青岛亲眼所见,如果是这样的场合,那一杯,绝不会是茅台杯,而一定是啤酒杯。
就这样,张瑞敏用自己的胃为代价,换来了几万元的救命钱。那个年代,几万元就已经非常多了,起码厂里可以正常发工资了,甚至还能给表现好的工人发个5元、10元的奖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另外,张瑞敏认为,以前工人之所以在车间大小便,固然是人员素质的问题,但也是工厂设施不合理的问题。因为原来建的厕所离车间太远,才导致工人尤其是夜班工人不愿意跑外面去上。后来修建新厂房的时候,张瑞敏要求厕所要多,澡堂要大,一定要弄得干干净净。
就这样三管齐下,青岛电冰箱总厂很快就起死回生。年,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奇迹。
年,该厂生产了台电冰箱,总产值.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万元。
年,总产值万元,实现利税万元。
此时离青岛电冰箱总厂负债累累,发不出工资,几乎破产,仅仅过去了两年。
03
铁锤
80年代中期,对制造企业而言,是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人民开始品尝到改革开放的甜头,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抢着把各种产品从百货公司往家里搬。社会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们的需求空前高涨,但国家的生产能力却十分不足。
可以说,任何家用电器,只要有本事生产出来,就没有卖不掉的。甚至老百姓还要凭票抢购,才能买得到。
所以,年下半年,当利勃海尔冰箱开始从青岛电冰箱总厂的车间一台一台出来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厂活了。不仅活了,而且还将活得无比滋润。
那条生产线,简直不能叫生产线,应该叫“印钞机”才对。生产出来的冰箱,每台卖一千多,一出来就被疯抢,简直就和印钱差不多。
当时业内有句话:用纸糊一个冰箱都能卖掉。何况当时的利勃海尔是整个亚洲第一批“四星”冰箱,以前的都是二星和三星的。
但是,有一天,张瑞敏的一个朋友想要买一台冰箱,选来选去,不是这有问题就是那有问题,挑了很久,才勉强拉走一台。
张瑞敏大为光火,就组织人一台一台去检查厂里已经生产出来的冰箱有什么质量问题。
一查之下,发现多台已下线的冰箱,竟然有76台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按照当时的规定,产品有合格品、二等品、等外品的区分,有问题的冰箱可以作为等外品,价格低一点卖掉。毕竟当时是商品紧缺时代,对顾客来说,质量差一点也比没有好,只要能用就行。
但张瑞敏决定改变这种现象。他认为,如果等外品可以卖掉,那么工人就不会重视质量。今天有76台问题冰箱,明天就会有台。
他让人把76台问题冰箱都贴上字条,上面写着这台冰箱有什么问题,是谁的责任。如果找不到责任人的,就把班组负责人的名字写上。然后把问题冰箱拉到一起,把工人叫到一起,下达了一个命令:
是谁造成的问题,谁就亲手把这个冰箱砸了。
工人们都惊呆了。
当时,这些冰箱即便是等外品,也能卖多一台。76台冰箱,可以够全厂所有人发3个月的工资——仅仅几个月前,张瑞敏为了给工人发工资,都还要用命去拼酒呢。
工人们哭着求张瑞敏,别砸了,别砸了。我要。我自己出钱买回家。
但是张瑞敏铁青着脸,不为所动,非砸不可。
最后,工人们一个个流着眼泪,把自己亲手造出来的冰箱砸碎了。
这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日后,那把砸冰箱的大锤,将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永久收藏,文物编号为:国博收藏号。
青岛电冰箱总厂出产的冰箱,从此质量上了一个台阶。
年,琴岛-利勃海尔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国优金牌;年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第一枚国家质量管理奖金马奖;年入选首届“中国十大驰名商标”。
年12月,青岛电冰箱总厂与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合并,组成琴岛海尔集团公司,年更名为海尔集团。
此后,海尔这个名字逐渐响彻中国,最后响彻全球。
04
进军
张瑞敏出生的青岛,有一段特殊的历史:它曾经被德国侵占过。侵略者给城市带来了灾难和耻辱,但也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城市规划、建筑,以及啤酒。
由于这种历史纠葛,这个城市及城市的人民,对于德国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德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也有留下的耻辱有待洗刷。当然,这个洗刷,不再是战争的报复,而是在其他方面战胜他们。
张瑞敏在德国,就经历过很复杂的心路历程。
去和利勃海尔谈判及签约时,恰逢德国一个节日,有人放起了烟花。德方陪同人员说,这些烟花都是来自中国,虽然中国工业落后,但是你们四大发明非常棒。
德国人的本意本来是想赞誉,但是张瑞敏听在心里却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难道我们只能躺在祖先的四大发明上吗?中国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名牌!”
在谈判的时候,张瑞敏几次试图压价,但德国人丝毫不让。并说:那你们不要买,我们日尔曼民族不干就算了,要干就是世界第一。(见《张瑞敏的内部培训》,张瑞敏,青岛日报-11-27)
生产线引进来后,张瑞敏专门召开了全厂的生产动员大会,并且给大家设立了一个目标:“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这个第一,不是中国第一,而是世界第一。
要知道,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大多数国人对外国要么羡慕有加,要么盲目崇拜,连平等相看的都很少,更别提在工业生产上战胜对方,成为世界第一了。
年,海尔试图向德国出口0台冰箱。但德国海关和商品检测部门出于对中国产品的天然不信任,并不放行。后来海尔请了德国专家,把海尔的冰箱和德国市场上最好的冰箱放在一起,全部撕去标签,进行盲评。结果,海尔在所有产品中得分最高,一下子征服了认真的德国人。
当年,海尔向德国出口了两万台冰箱,并且价格比德国本土冰箱卖得还贵。
年,在德国科隆举行的世界家电博览会上,海尔向12位德国经销商发放了“海尔产品专营证书”。此类证书从来都是外国厂商发给中国经销商,由中国工业企业发给外国经销商的,这是第一次。
当时的合影照片,是海尔的人在前面坐一排,经销商拿着证书在他们后面站一排。后来,一位中央领导后来看到这张照片,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中国人坐着,才是真的站起来了。
拿下德国市场后,年,海尔又向美国进军了。这个进军,不是卖产品到美国,而是直接到美国去建厂。
当时中外合作通行的做法是:外国出资金和技术,中国出厂房和人力。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要卖到国外,只能是帮助别人代工,贴别人的牌子。这样也能赚很多钱,为国家创汇。
但张瑞敏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目标,他说:我要创牌,不要创汇。
所以海尔的进军美国,不仅仅是以“海尔”产品,而不是代工的方式卖到美国,而是直接把厂子建到美国去!也就是说,我们出资金和技术,美国出厂房和人力。
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这是一次开天辟地的尝试。此前没有人成功过,也没有人认为张瑞敏能成功。消息传开后,社会上一片反对之声。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很能代表当时的主要看法。该文写道:
任何一项异地、异国投资,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与对方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优势在于科学与技术的领先(是否包括制冷技术?)。在全世界50项高科技领域里,美国有40项以上处于世界遥遥领先地位。它的劣势在于市场饱和、人力成本高昂。中国的优势在广阔的市场与低廉的人力成本。今天,海尔所做的这件事无异于舍己之优就彼之劣,以己之短击敌之长,诚所谓扬短失长,优势何在?(见《提醒张瑞敏》,李亚平,《中国企业家》杂志,年7月)
平心而论,这种想法在当时并不算错,其甚至属于中国乃至世界人看法的主流。
但是,世界发展的道理是: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
面对种种质疑,张瑞敏丝毫不为所动。他说,我们研究过,按规律而言,到国外设厂起码要赔8年,才有可能转为盈利。那我们就准备亏8年。
但更难抵御的反而不是失败的风险,而是巨大的诱惑。当时美国的经销商和张瑞敏说,你何必自己建厂呢?就直接在中国生产,拿到美国来,打我们的牌子,我帮你卖得更贵,卖得更多,让你收入更高。
张瑞敏说:如果我为了这点小利的话,我永远不会在全世界有自己的品牌。(见《张瑞敏:我阅读是实用主义》,刘玉海文钊,经济观察报,年4月)。
后来,张瑞敏和海尔咬着牙坚持,整整亏了10年。压力最大的那一年,由于海外项目的拖累,整个集团利润率降到了1.2%,几乎到了亏损边缘。
但10年后,海尔成为了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05
觅道
年,海尔提出一个目标:要成为世界强。
当时,海尔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5亿人民币,创下了新的记录。但是换算成美元,只有1.81亿,离世界强的最后一名道康宁公司(DowCorning)的22亿美元,还有12倍多的差距。
这个数据可能大家没有概念。你可以换算成工资来对比一下:假设你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一个月赚1.8万,公司P8以上的大佬,最低的每个月都能赚22万,然后你说,你的工资要超过他,是不是瞬间就感觉很令人绝望?
但是张瑞敏就敢提。因为他已经建立了足够的自信。
他的自信,来源于公司过去多年的高速增长。而这些高速增长,来源于他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我们说,马云以其眼光抓住了中国电子商务时代而创造了阿里巴巴神话,马化腾以其产品能力打造了社交软件之王QQ和